近日,以“生命·希望”为主题的2025年厦门市遗体和器官(眼角膜)捐献者缅怀纪念活动,在海沧文圃山厦门市遗体和器官捐献者纪念园举行。缅怀纪念活动由厦门市红十字会主办,中共厦门市委文明办、厦门市民政局、厦门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协办,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医院承办。
市红十字会、市委文明办、市民政局、市卫健委等单位领导,各遗体(眼角膜)接受单位、器官移植医院相关负责人和医护人员代表、医学专业院校学生代表、联合OPO组织协调员代表、爱心企业代表以及市、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、志愿者200多人齐聚纪念园,共同缅怀遗体、器官和眼角膜捐献者,感悟生命的意义。
活动开始前,参加活动的人们有序将祈福卡悬挂在“生命之树”上,写满思念和祝福寄语的绿叶让“生命之树”焕发生机。
9时整,纪念仪式正式开始。全体人员肃立默哀。默哀结束后,歌曲《天使的翅膀》缓缓响起,优美的旋律寄托着对捐献者无尽的思念。随后,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医院行政副院长刘宗泓致辞。
“当生命开始融合,爱与希望将不再熄灭。”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医院医护人员深情朗诵原创诗歌《当生命开始融合》,讲述着自己亲历和见证的捐献故事,让现场许多人感动落泪,感受到生命在终点后依然能绚烂绽放。
在合唱歌曲《让世界充满爱》之后,厦门市红十字会向遗体和器官捐献者敬献了花篮。
全体人员怀着崇高的敬意,在轻柔的音乐声中,一起放飞象征着生命与希望的小气球。
接着,大家依次有序地走向捐献者纪念碑,献上手中的鲜花,表达对捐献者的崇敬和哀思。
“我爸爸是退休老干部,老革命了,他知道我们不会同意的,瞒着我们做了这回事。”李女士的父亲就是一名器官捐献者,虽然嘴上这么说,但她依旧遵从了父亲的心愿,而且受父亲的感染,她和自己的母亲也都签署了人体器官(遗体、组织)捐献志愿书。“就想着能贡献最后一点力量。”李女士坦言,“纪念碑上我父亲名字旁边空着,就是留给我母亲的。”
李女士的母亲李奶奶已经88岁高龄,身体不便的她来到这里就为了看望自己的丈夫。坐在轮椅上的她安静无声,只是静静地凝视着属于丈夫的纪念碑。
这是一种深沉的爱,它如同一束光,这样一种崇高的善举,它承载着生命的力量,让新生的曙光穿透阴霾。当生命步入尾声,有这样一群人,他们毅然决然地做出了一个伟大的选择,为那些在绝望深渊中苦苦等待的人们送上一份无比珍贵的 “生命厚礼 ”,让爱与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。
仪式结束后,来宾和志愿者们参观了厦门市遗体与器官捐献文化馆。该馆2011年建成,是全国首个该主题的文化馆。通过介绍我国及美国、英国、西班牙、斯里兰卡、日本等国家遗体与器官捐献的政策,从宗教、法律、哲学等层面解读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与理念,让每一位走进这里的人,都能从中汲取力量,领悟生命的厚重与传承。
现场,更有市民被人道精神所鼓舞,当场进行了人体器官(遗体、组织)捐献志愿登记。
厦门市红十字会每年都开展遗体和器官捐献者缅怀纪念活动,以缅怀捐献者的高尚精神。希望更多人关心、支持、参与这项神圣的事业。近年来,在厦门市各级红十字会的积极倡导、社会各界的合力推动下,越来越多的人加入遗体和器官捐献行列。据统计,截止2025年3月底,我市遗体与人体器官捐献意愿登记人数累计2.8万人,实现遗体、器官(眼角膜)捐献近800 例,近千名患者重获新生。